尽管汽车行业进入调整期,但仍有车企“大踏步前进”。
今年3月,埃安曾完成一轮小范围融资。根据广汽集团公布的信息,那一轮融资中,埃安拿出了6.55%的股份,对应25.66亿元融资额,估值.76亿元。8月,埃安在广州产交所以公开挂牌的方式实施增资扩股,引入A轮融资。次轮融资过后,埃安出让了17.72%的股权,投后估值达到.39亿元。
从亿到亿,埃安仅用了半年时间。
拿什么撑起这千亿估值?销量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有细心者发现,埃安的销量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疑问。
销量存疑埃安的车卖到哪了?
一般来说,传统车企都会在第二个月的中旬公布上个月的销量,而“新势力”们则会在每个月1号公布上月销量,这已经成为行业惯例。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像“新势力”,从今年开始,埃安就将销量发布时间改到了每月一号。
刚刚进入11月,埃安就匆匆公布了10月的销量成绩。
根据数据,广汽埃安10月销量达辆,同比增长%;今年1-10月累计销量达辆,同比增长%,提前2个月完成20万辆的年度销量目标。
但事实上,这样的数据并不能客观地反应真实的水平。
因为数据的统计方式有很多种,一般而言,销量数据包含了库存、在途、终端销量等数据,不能完全等同为终端交付量。而上险量是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与保险部门合作,利用汽车交强险数据得出第三方汽车终端销量数据,对于终端市场的可参考价值更高。
数据显示,今年10月,广汽埃安上险量为辆,环比下降25.51%,同比增长46.62%。这与广汽埃安自己公布的销量相差了近1.3万台。
这多出的1.3万台到底去哪儿了?我们不得而知,当然我们仔细看埃安的销量构成,就会发现另一重问题。
在年10月的新能源车销量中,埃安最为畅销的两款车型分别是AionS和AionY,这两款车分别位列新能源轿车和新能源SUV销量榜的第五位,能够取得这的成绩,与埃安长久以来的销量结构有关。
众所周知,早年的埃安销量增长主要来自B端市场,主力车型AionS一直是网约车市场的常客。虽然近年来,埃安已经努力在扭转这种刻板印象,但上险量数据显示,年埃安总销量中,仍有43%来自B端市场,其中销量最高的AionS有63%来自B端。AionY和AionV的B端销量则达到了20.33%和2.58%。
广汽埃安的销量B端占比近半,且以各城市出租车、网约车为主。其中,同隶属于广汽集团的如祺出行成为广汽埃安等车型主要投放企业。网约车司机交租承担成本,如祺出行替埃安销库存,埃安帮如祺出行增加运力,广汽集团内循环达成,除网约车司机交租之外,均是赢家。
诚然,B端销量并不能代表C端需求,而中低端这个帽子一旦戴上了,摘下就很难,而早已在中高端市场站稳的蔚来、理想们,市值尚且不到千亿。在千亿估值面前,埃安的含金量或许并没有那么高。
千亿市值面前埃安的上市困局
如果说销量数据问题只是埃安为了上市而不得不去做的动作,那么其背后所隐藏的品牌调性和销量结构问题,才是这个表象所暴露出的核心原因,但这还不是最为要紧的。对埃安来说,其他新能源车企所遇到的问题,它也同样未能幸免,首当其冲的就是巨额亏损。
根据广汽埃安递交的审计报告,年至年三年,公司亏损分别为6.21亿元、6.88亿元、13.89亿元。三年累计亏损26.98亿元,且亏损仍在扩大。几乎每卖一辆车就要亏一万多,利润率更是无从谈起。
这主要是由产业链方面的不足导致的。
在7月召开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直言电池已经占到汽车总成本的40%、50%、60%,并且还在不断增加。还自嘲道:"我现在不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吗?"
此前,广汽埃安副总经理肖勇也曾犀利吐槽华为"要价高",表示"华为现在是大牌供应商,它的价格比较高,并不受控制,我们想跟华为合作,会发觉根本没有议价的能力。"
汽车行业逃不过量价齐升的逻辑,从定价来看,广汽埃安品牌向上动力不足;从规模来看,还不足以靠其摊薄成本;居高不下的成本则加重了盈利的难度。
另一方面,埃安一直对外宣传大量核心新技术,比如中药健康车、石墨烯电池、公里续航、4颗激光雷达、4级自动驾驶、弹匣电池、超倍速电池技术……噱头倒是不少,但至今为止真正大规模市场化的并不多。在国内科创板最为看重的创新能力上,埃安的竞争力,真的少之又少。
同时,埃安也在尝试品牌向上。
两个月前,广汽埃安发布品牌全新LOGO——“AI神箭”,推出全新高端品牌Hyper昊铂,以期摆脱一直以来的低端形象;同时还推出了Hyper旗下首款车型超跑HyperSSR,售价超万元。另一方面,埃安也尝试为旗下品牌进行价格升维。
以AionY的升级版——AionYPlus为例,它就将价格的上限定在了20万元左右,但该车一经上市,来自消费者的反馈就称该车就是远不及AionY的性价比,而一向善于包装自己的埃安,也没有对外公布该车的具体销量,足以证明其未达到预期销量。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广汽埃安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少,而解决这些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写在最后:
一个很残酷的事实是,国有车企剥离新能源子公司的案例很多,但谋求独立上市的成功案例很少。
长安旗下的长安新能源、东风旗下的岚图、吉利旗下的极氪、上汽旗下的飞凡,都在考虑独立IPO的可能性,但目前都没有实际进展。广汽埃安作为一个产品和技术并没有绝对竞争力的车企,想要走出的这一步,其实风险并不小。
随时市场与消费者的日渐成熟,汽车行业必然会更加规范;而比起讲好故事,投资者们也更愿意向那些具有核心优势的企业抛出橄榄枝。
毕竟,在造车这条路上,大跃进永远不会达到目的地,无数的事实证明,唯有脚踏实地,才是这个行业的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