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周四,广汽集团发布公告,涉及两项重要议案:一是同意设立自主电池公司,开展自主电池产业化建设,项目总投资亿元;二是同意参股公司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建设电池生产基地项目,量产极速充电动力电池的电芯、模组以及PACK系统,项目总投资36.9亿元。
根据公告,广汽的自主电池公司——绿擎电池公司,由控股子公司广汽埃安、全资子公司广汽乘用车、广汽商贸分别出资5.1亿元、4亿元、0.9亿元,持股比例分别为51%、40%、9%。
该公司首款产品采用广汽自主磷酸铁锂技术,使电池整包安全性极大提升,同时通过结构优化降低零部件数量和成本,将在今年底开工建设,至05年建成6.8GWh量产线。自主电池公司前期以配套埃安及广汽集团内企业为主,稳步提升电池市场份额,后续将拓展外部市场。
巨湾技研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方面,将新建电芯生产车间、PACK车间、研发试验中心、试制车间、电池安全实验室等,量产涵盖XFC(XtrmFastCharging)极速充电动力电池等先进储能器件的电芯、模组以及PACK系统等产品。
不想沦为“打工人”一天时间里,广汽集团发布两项电池产业相关的重要项目,凸显其对新能源电池自主生产的高度重视与丰富储备。而这背后,是其不想沦为“打工人”的野心。
新能源汽车发展到现在,高价电池成为车企的切肤之痛。
今年7月,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0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吐槽:“目前除特斯拉和比亚迪外的新能源整车厂都是亏损的,都没有钱赚,这是共识。动力电池占整车成本的40%-60%,且还在不断涨价。那我不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
在00年下半年,广汽埃安新申报的车型供应商名单中已经不见宁德时代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在近年崛起的中航锂电(现中创新航)。广汽埃安与中航锂电的联合,打响了车企“反攻”宁德时代的“第一枪”,无异于一声惊雷。此前,已有知情人士透露广汽集团正在筹建动力电池公司及动力电池量产生产线,随着今日电池产业化投资计划的发布,广汽集团自产电池靴子落地。
财报显示,年-01年,广汽埃安分别录得亏损6.1亿元、6.88亿元、13.89亿元,三年累计亏损6.97亿元。今年一季度,受电池等核心原材料涨价影响,广汽集团毛利率承压,环比下降了4.15个百分点。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宁德时代强劲的财报。“宁王”二季度业绩大超预期,当季营收64.9亿元,创下单季度新高,归母净利润66.75亿元,同比增.9%,环比增.16%。上半年营收亿元,同比增%;净利润81.68亿元,同比增8.17%。
此前由于原材料锂价等大幅上涨,电池厂商利润承压,宁德时代一季度净利润一度下滑。但一季度末宁德时代与下游新能源汽车车企就动力电池产品的提价达成一致,动力电池原材料涨价所带来的成本压力能够顺利传导给终端新能源车企。
广汽集团认为,目前动力电池市场面临供需不平衡、原材料价格飙涨,供需紧张成为常态。保证电池供应和价格的稳定,已上升到关乎电动车企命运的高度。值此之际,广汽决定亲自下场造电池。曾庆洪表示,广汽集团将在十四五期间(01-05年),投入-亿元的巨资发展三电技术。
目前,广汽埃安标准产能为0万辆/年,第二工厂预计0年四季度投产,届时整体产能将达40万辆/年。若按单车平均搭载电量50KWh简单测算,自产电池产能可以满足自主配套需求。
伴随新能源车强劲的销售,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暴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0年上半年的成绩单显示,在全球注册登记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装车总量为03.4GWh;宁德时代的市占率同比上升6.个百分点,为34.8%;LG新能源的市占率同比下跌9.4个百分点,为14.4%;比亚迪同比增加5个百分点,为11.8%。
车企争相切入动力电池领域由于市场蛋糕巨大,华尔街见闻此前提及,不只是广汽,BBA、吉利、小鹏、理想、长城等新老势力,也都在积极通过自研、自建、合建、入股等方式切入动力电池领域。据相关统计,活跃在中国市场的9家主流车企均通过自建、合建及入股的方式布局有电池产能。有分析预计,到年,车用电池当中,至少会有1/3由车企自建产能提供。
特斯拉此前就与松下联合运营美国内华达州超级工厂,用于生产动力电池;比亚迪作为产业链一体化企业,其全系车型均搭载自主电池;长城汽车旗下动力电池企业蜂巢能源近年来扩产动作频频,今年1-7月装车量达3.17GWh,位居国内第六;大众集团、蔚来都有相关动作。
不过车企自建产能的路并不容易。有业内人士直言,车企自造电池,最大的不足就是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年产能至少达到0GWh才能盈利,这对应的大致是30万辆车的年产能,并且前期不菲的投入,因而注定这会是少数实力派玩家的游戏。
广汽埃安目前大部分电池采购于中创新航。未来自产后,埃安30%的高端电池将自研自产,而70%的中低端电池由外部电池企业代工。
可以预见的是,虽然动力电池赛道足够长坡厚雪,但随着后来者的纷纷涌入,即便是宁德时代、比亚迪、LG新能源这些龙头电池厂,也要让出不少自己的市场份额。动力电池市场里的竞争会愈发激烈。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欢迎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