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不同。
年前小说里的桥段,用来形容年末国内车企的生存状态并无不妥。截止上周,沪深两市共有23家乘用车上市公司“晒出”年第三季度财报,当中只有52%即12家车企实现盈利,实现净利润同比去年上涨,仅占总数的39%。而其大背景是今年前9月乘用车零售市场同比增长2.4%,比去年多卖了35.5万辆,大多数厂家销量的上涨都集中在第三季度。
也就是说,今年1-9月要满足净利润、同比SS“双增长”,车企才算是跑赢了大环境。如此对比下来,只剩下比亚迪、广汽、长城、长安等主流车企做中流砥柱了,连强大如上汽集团也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就在9月国内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31.8%创新高时刻,赛力斯、北汽蓝谷依然面对亏损,可见新能源的春风吹遍大地,车企的酸甜冷暖也只有自己知。
比亚迪步步紧逼,上汽守而不“稳”
若单论第三季度的财报,比亚迪因销量暴涨带来业绩翻番,净利润增长.26%至57.16亿元,几乎从上汽集团(Q3净利润57.4亿元)手中拿下“国内最赚钱的车企”头衔,但两者在前三季度赚钱能力仍有30多亿元的差距,比亚迪摊子没有上汽集团大,但赚钱能力却步步进逼,称其为今年全球最风光的车企,毫不为过。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统计,比亚迪9月的总销量就占据了全国近10%市场份额,而第三季度53.16万辆的成绩,也让其早早坐上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头把交椅,利润同比增长.13%也一骑绝尘。押宝新能源、“三电”自研押对了方向,DM-i也抢先于自主插混吃到了红利,使其面对原材料、供应链等恶劣因素叠加,依然能分到市场电气化转型的最大红利:9月汉家族3.1万辆、宋家族4.6万辆、秦家族3.9万辆、元家族2.3万辆......这些热门车系只占一辆都让车企日子过得不差,更何况比亚迪今天是各处开花?
让比亚迪乘风破浪的关键词,依然是国内新能源车的加速上行,一同分吃这一红利的还有广汽集团,前三季度净利润80.62亿元,同比增长52.59%,其中两合资车企——广汽丰田、广汽本田一如既往是“奶牛”,其中广汽丰田“百万销量”的完成率高达84.5%,逆境之下可见其韧性。更难得是,埃安新能源销量同比大幅度增长,成为集团成长的新动力。今年前9月销量突破18万辆,同比增长.09%,而且单车均价超过了18万元。合资稳守数量庞大的固有板块,自营板块承担起增量增利的任务。
与“增量增利”的广汽集团相反,是今年前9个月陷入“增量不增收”陷阱的上汽集团,旗下无论自主品牌、合资品牌的整车销量都实现同比增长,但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23%,净利润更下降了37.84%。对此上汽集团表示,目前公司销量、收入、利润等指主要指标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产销结构的改善和产品毛利率的恢复仍有滞后”,是导致业绩同比减少的原因。上汽集团前三季度净利润约6成来自联营合营企业,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五菱都完成“分内职责”,相反受倚重的上汽通用在集团整体产销业绩占比,从去年9月的25.39%快速下降至现在的20.47%,可以说目前上汽通用正处于新老车型、电动化转型的阶段,“稳盘促增”是面临的严峻问题。而另一方面,自营的上汽乘用车也产生波动,9月产销均不过8万辆,新能源领域的飞凡、智己依然嗷嗷待哺,使其第四季度压力进一步加大。
另一个表面平静,实质暗涌不断的车企是长城汽车。从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看,营业收入同比有近10%的增长,而且净利润81.6亿元,更有同比65.03%的高速增长,财报也归功于“提升产品力,车型盈利能力增加”。诚然,根据最新的10月销量统计,完成率只有47.5%,在余下两个月内完成超过50%销量几乎没可能,目前的目标完成率也在几家主流车企的后面。
虽然“车型盈利能力增加”,但长城汽车“失速”是不争事实。旗下五大品牌,1-10月只有主攻硬派燃油SUV的坦克品牌,实现超过50%销量增长。而主力军哈弗销量累计也有14.54%的下滑,但像哈弗大狗、哈弗神兽、哈弗M7多款支柱车型的销量在下滑。主攻新能源市场的欧拉、魏派,10月单月的同比销量跌幅更大于50%,今年1-9月长城汽车累计新能源销量只有9.69万辆,新能源赛道的颓势已反馈到销量上,而哈弗在燃油SUV的优势,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一步缩小。
长城汽车曾在其“战略”中提出,到年要实现全球年销量万辆,其中80%为新能源车。对比如此高远的目标,常常今年前三季度的销量都不会令人满意,如今面临转型期的阵痛期,长城汽车无疑打开了“步步惊心”的闯关模式。
“断奶”加剧市场变数?
从前三季度一众车企的利润高低,不难看出市场正加速新能源转型,谁家跟上节奏,谁的利润得到长足支撑,当然在最后两月内仍存在变数,特别对还在亏欠的车企来说,能抓紧“国补断奶”前的销量上攻,对其明年尽早实现盈利是一大帮助,而在“国补退出”的大背景下,短期谁加紧促销,长期竞争谁又会面临最大压力呢?
可以预见的是,比亚迪、广汽、上汽这些“大户”,凭借技术、供应链、原材料的优势,应对国补“断奶”的震荡定必安然自若一点。10月24日,特斯拉打出了主销Model3和ModelY降价促销政策,最高降幅达3.7万,颇有保产能达成销量目标的意味,此后多家造车新势力也开始以减少尾款的方式降价促销。而比亚迪、埃安选择“不跟”,原因目前产能跟不上“爆单量”,接下来重心提升产能做好交付环节。两者在15-25万纯电动车市场已建立起护城河,也有规模化效应和体系能力,消化国补退潮的冲击。
其中利润压力最大非北汽蓝谷莫属,年初,北汽蓝谷提出的销量目标是10万辆,寄予厚望的高端新能源品牌极狐,实际前三季销量仅为辆,离年销量目标4万辆的完成率不够25%。很多人归咎华为没给到极狐“亲儿子”的待遇,但反问抛开华为、麦格纳,极狐能给到市场的记忆点是什么?“国补”完全退出后,对那些把产品起步价放在补贴后28万附近,主销区间在30万以上高端势力的影响不容小看,没有了“20多万”起步的噱头,价格与利润空间进一步下压,如果没有非常强大的品牌力作为支撑,单靠堆料难以取胜的,除却“蔚小理+问氪”建立起相应的辨识度,岚图、阿维塔、飞凡、极狐等依然在摸索期。
而做了华为的“亲儿子”日子就如鱼得水吗?非也,赛力斯也陷入“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怪圈,今年前三季度的亏损要比去年扩大25%以上,当然销量的增长也是“立竿见影”,1-10月累计销量6.16万辆,同比劲增.82%,高成长率把“蔚小理”甩在身后。
但目前问界AITO在终端,也是处于胶着的价格“肉搏战”状态。为了增加销量,用上了像尾款立减,赠送头枕音响/轮毂,送华为全家桶等增配降价的套路,以确保规模效应最大化,成本进一步下降后,在之后竞争中争取更有利地位有关。这也符合赛力斯财报中对“巨亏”的解析:新品投放的爬坡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电池原材料、芯片、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投入因素导致的亏损。余承东在发布会的豪言,并不会给AITO的销量安上火箭速度,强如华为跨界造车,也要遵循汽车业界的玩法,是口碑累积和供应体系完善,先有量才能“尽快盈利”。
写在最后:
如今的国内汽车市场,早已是新能源的天下,但并不等于车企走上新能源赛道就“包治百病”。未来的竞争一定是多维度,车企提升利润之战,也肯定转化为研发能力、前瞻理念、体系供应链等综合实力的挑战。当然,明年新能源赛道的争夺只会更固化,市场最大的利润,会被头部且转型成功的车企分吃,而中下游的车企,若还不能在转型中找到自己的生存定位,下沉速度将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