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晚,由广州市委宣传部与广州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广州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精心制作的8集大型纪录片《头啖汤》,在广州国际媒体港“珠江之眼”发布厅举行首映礼。本片将从12月13日开始,每晚20点在广州新闻频道首播,23点在广州综合频道重播,连播8天。
四十年时间,熬一碗广府靓汤
“头啖汤”是一句脍炙人口、流传很广的广东俗语,指第一拨出锅的汤。头啖汤味道最为鲜甜,但早起的人才能喝到,不能早起的抢不到。
年以来,广州以饮头啖汤的胆略,在全国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中国第一家国营河鲜货栈、第一家“扬手即停”出租车公司、第一家五星级宾馆“白天鹅”、第一台“大哥大”……都在广州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诞生。40年来,广州人抓住了时代赋予的机遇,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也为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经验,分享着“头啖汤”独有的醇厚回味。
《头啖汤》主创团队历时一年,拍摄走访了广州改革开放进程中不同领域的人物代表,以鲜活形象的人物事件为切入点,再现了40年来几代广州人的集体回忆,纪录了40年来广州人为追求美好生活而进行的不懈奋斗和大胆创新,展示了广州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先人一步、勇立潮头的风采。
纪录片共8集,每集50分钟,分别是《市场》、《开放》、《文艺》、《乡镇》、《热土》、《制造》、《科技》、《枢纽》。
多嘉宾齐聚,温暖首映礼
晚上8点,随着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小燚、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任天华、著名纪录片导演周兵、广州广播电视台*委书记、台长崔颂东、广州广播电视台总编辑陈家成、制片人吴国辉、总导演李林等嘉宾为“头啖汤”加料,《头啖汤》首映礼正式启动,“头啖汤”滚热出炉!
首映礼现场,有两百多位特殊的观众,他们正是片中出现过的人物。现场演绎怀旧金曲《血疑》的林端,是第三集《文艺》中的采访对象。林端曾是全国第一支电子轻音乐队——紫罗兰乐队最年轻的主唱,早在上世纪80年代,紫罗兰乐队就红遍全国,林端也见证了广东流行音乐如何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林端表示,“广州离港澳很近,在改革开放时期广州有包容的氛围,紫罗兰乐队取得成功是因为在这样的氛围下,一批专业的歌手编曲可以开始吸纳外面的流行音乐的元素和形式。”
温美春来自广州地铁,观看了整场首映礼后他表示,“很荣幸广州地铁能够作为拍摄对象,展现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地铁人对城市建设做出的贡献。今天被邀请来参加首映礼,感觉摄制组很有心,现场也很温暖亲切,广州地铁将继续为人民美好生活提速。”
《头啖汤》团队介绍
《头啖汤》的主创团队,广州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团队,以新闻频道为依托,是广州市宣传思想文化优秀创新团队。《头啖汤》总导演李林,代表作品《房子》、《复活的王国》、《开往春天的列车》、《伴我高飞》等,曾先后获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评审团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四川“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评选“亚洲制作奖”、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推荐优秀国产纪录片、广州纪录片节“金红棉奖”最佳纪录长片提名、-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等。
《头啖汤》节目亮点纷呈
12月13日起,《头啖汤》将在广州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综合频道播出,每晚一集,连续播出八天。
总导演李林在首映礼上介绍,“《头啖汤》不是宏大叙事的*论片,而是一部有人情味、有温度的纪录片,我们把镜头对准40年来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引领者、亲历者和见证者,以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来凸显广州敢为人先的‘头啖汤精神’。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回顾四十年,也记录新时代。”
1.珍贵历史画面,唤醒集体回忆
摄制团队通过各种渠道,从珠江电影集团、中山图书馆、广州国家档案馆、广州广播电视台媒资库等多处,查找和拷贝了大量广州历史影像资料,很多都是平时难得一见的珍贵画面。叶健强、*亦民、陈宝亨等几位本土摄影师,也将40年来拍摄的多张老广州照片授权给节目组,我们在片中以动画的形式,展示了这些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的广州老照片,瞬间唤起广州人的集体回忆。
2.多位重量级嘉宾,凸显“头啖汤”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人以敢为人先的“头啖汤”精神,先行先试,创造了很多个全国第一。摄制组拍摄采访了多位亲历广州改革开放的代表性人物,包括:领取广州第一家私营企业营业执照的吴银花,广东流行音乐领*人陈小奇,著名歌手杨钰莹、甘萍、光头李进,推动杨箕村股份制改革的张建好,为广州地铁提速的农兴中,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锦龙,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广汽研究院院长王秋景,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迈普生物董事长袁玉宇……40年来,一个个站在潮头的“弄潮儿”,在广州用奋斗改变命运的人生故事,汇聚成广州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广州也将继续以“头啖汤”精神,在新时代里力争走在前列!
3.广州故事,全国视野
我们立足广州,用纪录片这种国际化的语言,向外界传播广州故事,展示广州精神。我们的拍摄足迹包括广州、香港、北京、上海、合肥、重庆、西藏山南市、新疆库尔勒、吐鲁番,美国旧金山、菲律宾马尼拉、南太平洋斐济等多地,拍摄回来的4K超高清和高清素材超过个小时。
今年7月,由编导邱瑞泓、袁涵伦和摄像梁星燎组成的摄制组,走进了广州白云化工在新疆吐鲁番暴晒基地,拍摄科技人员的50年极限测试。到达吐鲁番的住处时,已是晚上六点多,大家来不及稍事休整,分秒必争地赶往位于火焰山脚下的自然暴晒场踩点。那天正好“偶遇”了壮美的落日红霞,大家乘着灵感一路追拍,再回到住处时已是深夜12点。第二天清早,摄制组又准时出现在了自然暴晒场,这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的极端干热气候自然暴晒试验基地,当天的最高气温是43℃,地表温度高达80℃!在这种条件下,摄制组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才收工。陪同拍摄的白云化工科技发展部经理陈建*博士说,“如果不是有特别任务,白天大部分时间,人人都是躲在室内。而广州台的拍摄团队,不畏酷热坚持户外拍摄,只为一帧帧精美画面,专业精神值得敬佩!”
专家推荐语
李哲夫:这是一部很不错很成功的作品,全面准确地反映了广州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不平凡历程,也突出了十八大后的新进展、新成就。每集所选的故事都很典型,很有代表性和感染力。这会是一部抓住观众、感动观众,提升广州人荣誉感、自豪感、增强继续开拓进取信心和士气的作品。(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李哲夫对《头啖汤》的评价)
罗艾桦:小切口、老主题、宏气势、大视野,全面、深刻、生动、准确地反映了广州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史变迁。鉴此,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是改革开放成就了广州的今天,也因为广州,让改革开放更加色彩斑斓、内涵丰富、生机盎然、力量磅礴、道路光明、未来可期。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力、洞察力、驾驭力十分强大。(人民日报社广东分社社委广州首席记者罗艾桦对《头啖汤》的评价)
《头啖汤》总导演李林个人简介
李林,广州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高级编辑、纪录片导演,第二届广东省广播影视青年创新人才,广州市“宣传思想文化优秀创新团队”带头人,代表作《房子》、《复活的王国》、《开往春天的列车》、《伴我高飞》、《血铸河山》等,曾先后获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评审团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四川“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评选“亚洲制作奖”、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推荐优秀国产纪录片、广州纪录片节“金红棉奖”最佳纪录长片提名、-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等。
回顾三十年,坚持做精品
纪录片《头啖汤》首映礼后,举行了广州广播电视台三十年影视精品回顾活动。总编辑陈家成介绍,自年开播至今,广州广播电视台一直紧贴时代潮流,引领行业风向。三十年来,推出众多影视精品,连获大奖,硕果累累。
电视剧《外来妹》导演成浩
《故宫》导演周兵
前有《外来妹》,获得了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创下了三个第一(第一部反映沿海开放城市新型劳动者生活的电视剧;第一部反映新型劳资关系的电视剧;第一部聘请香港演员加盟的电视剧);有《美在花城》,国内第一档真人选秀节目,近年更是乘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国门,影响范围扩展到世界舞台;现有《血铸河山》、《开往春天的列车》等大型纪录片精品荣获国家级大奖,还有首创北上广深四台联制、台网联播的大型季播综艺《隐藏的歌手》,开创了一个地面频道现象级栏目。今天,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8集大型纪录片《头啖汤》也正式首映,广州广播电视台一直坚持“以作品论输赢”。
接下来,广州广播电视台将继续坚持精品创作,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始终紧扣时代脉搏,深入推进以内容创新为重点的供给侧改革,推动高端精品创作与内容创新,讲好中国故事,广州故事。
获奖作品回顾
电视剧:
年,12集电视连续剧《商界》,获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二等奖(一等奖缺)。
年,国内第一部反映打工者生活的十集电视剧《外来妹》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创下28个点的收视率,轰动全国。该片获得第十二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第十届中国电视金鹰奖。
《大江沉重》获中国广播剧连续剧一等奖第一名。
《紫荆勋章》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第二十一届飞天奖二等奖。
近年来推出的《生死连》、《炮神》、《爱来的刚好》、《决胜》等电视剧也引起了社会热烈反响,好评如潮。
纪录片:
《土缘》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广东新闻奖一等奖、广东“五个一工程”一等奖。
《哥德堡号:跨越四个世纪的广州之旅》获3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长纪录片一等奖。
《阿八姑》获6年中国“女性风采”优秀电视节目评选一等奖、6年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纪录片节评选入围奖。
《房子》获6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评审团奖”、6年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6年中国电视金鹰奖。
《复活的王国》获四川“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评选“亚洲制作奖”。
《血铸河山》获——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
《开往春天的列车》获年国家广电总局第四季度重点推荐优秀国产纪录片、入围第21届半岛国际纪录片节。
《伴我高飞》获国家广电总局“百人百部”纪录片重点扶持项目、中国(镇江)西津渡国际纪录片盛典“银山最佳长纪录片”奖、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最佳纪录长片提名。